顯示具有 新聞故事-轉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新聞故事-轉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6月9日 星期五

(轉載)揭祕書法家長壽之道!寫書法6大好處 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練這字體還能調節血壓。

  • 文章轉載自 健康2.0郭庚儒 整理
  • 2023/06/09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社會角色的多樣化,人們所承受的壓力也愈見沉重,各式各樣減輕身心壓力的養生方法也層出不窮。書法被認為是養生之首,自古就有「壽從筆端來」的說法,道出的正是書法與養生之間的關係。

    書法家大多長壽

    宋代詩人陸游說:「一笑玩筆硯,病體為之輕。」是說練習書法,筆下生力,墨裡增神,有利於防治疾病,強身健體。


    書法與中醫養生之間的關係

    把寫毛筆字與健身長壽聯繫在一起,當然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首先,從身體上來說屬於體力活動,過程中調和運氣,有益身體。

     

    每日臨池握筆,開卷書寫,必然端坐凝視,專心致志;寫字時頭正、肩鬆、身直、臂開、足安;執筆則指實、掌虛、掌豎、腕平、肘起。

     

    根據中醫經絡學說,手揮筆管,可摩動「足三里」這個強壯穴;我們常用的五指執筆法,非但可把字寫得剛健有力,而且通過手指活動能調和氣血,活絡關節,平衡陰陽,有益身體,促進生命活力。

     

    練習書法是輕體力勞動,它幾乎需要全身活動,一身之力由腰部而漸次過渡到肩──肘──腕──掌,最後貫注到五指,運行於毫端。古人云,「力發乎腰」,「務使通身之力奔赴腕下」,就是指此而言。


    因此,練字看上去只是手在動,其實全身的氣血都在運行,書寫者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可見書法過程貫穿了氣機的調節、意念的運用和情致的駕馭,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過程。

     

    其次,書法可調節心態,使情緒穩定。中醫學認為,「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七情太過可使臟氣失調,狂喜之時,習書能凝神靜氣,精神集中;暴怒之時,能抑鬱肝火,心平氣和;憂悲之時,能散胸中之鬱,精神愉悅;過思之時,能轉移情緒,抒發情感;驚恐之時,能神態安穩,寧神定志。

     

    書家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所云,「作書能養氣,亦能助氣。靜坐作書數十字或數百字,便覺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揮灑,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覺靈心煥發。」

     

    亦有人稱書法是紙上進行的氣功和太極拳,寫字和練太極拳一樣,要求凝神靜慮,端己正容,心平氣和,意沉丹田,氣運形體。需要靈活自如地運動手、腕、臂乃至全身,所謂「以通身之功之力而用之」。如此必會自然地通融全身的氣血,使體內機能得到柔和的調整,促進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


    同時,寫字還具有不可忽視的心理保健作用。唐太宗《筆法訣》說,「夫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於去妙;心神不正,字則欹斜;志氣不和,書必顛覆……」、「喜則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則氣鬱而字斂。」不同的心理狀態會使人受到不同的影響暗示,寫出的字也各不相同。

     

    楷書:字體端正工整,結構緊密,筆法嚴謹,沉着穩重,適合於焦慮、緊張、恐懼症、冠心病、高血壓、心率紊亂患者的心理調節。

     

    行書:字體如行雲流水,輕鬆自如,對抒發靈性,培養人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很有幫助,適合憂鬱症、有強烈自卑感、手足麻痹、腦血栓患者練習。

     

    草書:體態放縱,筆勢連綿迴旋,離合聚散,大起大落如風馳電掣,一氣呵成。尤其適合精神壓抑,憂鬱者抒情達性之用,而不宜焦躁者練習。


    隸書:書體從容,風格變化多端,形象豐富,對於調節焦躁不安,固執偏激的情緒者有幫助

    書法修身養性6大優點

    ①書法養神

    《黃帝內經》說,「靜則神藏,躁則消亡。」書法能讓人的心靜下來,通過學習書法凝神靜慮,少躁動,書法之動是專一不雜、養神之動。

     

    ②書法養心

    學習書法可以培養我們耐心、細心的素質。耐心恆也,細心微也。老子說,「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杜甫有詩曰,「始知豪放在精微」。書法的起筆收筆處可培養我們精微的好習慣。

    ③書法養目

    書法要心悟手出,耳濡目染,而觀察最為重要。孫過庭在《書譜》中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書法尤其注重眼的觀察能力。

     

    ④書法養美

    學習書法是學會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的過程。

     

    ⑤書法養勤

    練習書法需要堅持、勤奮,會培養人的耐力。唐杜甫《柏學士茅屋》詩,「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

     

    ⑥書法養學

    學習書法不僅僅在學寫字,同時也是注重傳統文化的學習,諸如經子史集等傳統文化。

     

    書法不僅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養生之道。習書法,既能培養高雅的愛好情操,也是一種修身養生的好辦法。同時祝願大家在書法逸趣中,洞徹書學真機,身心怡然,益壽延年。

    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

    [轉載] 大師凋零 技藝傳承要快

    2016-02-29 01:28

    聯合報 賴鼎銘/世新大學前校長(台北市)


    為解決技術人才不足,新政府希望透過學徒式制度,讓快失傳的技藝,除傳產的人力外,包括木工、模具製造、廟宇雕刻、古蹟維修、陶器漆器製作等都能有所傳承。
    這樣的動作,早就應該進行。這也讓筆者想起博蘭尼在「個人知識」這一本書中提醒我們的:「一門技藝如果在一代人中得不到應用,就會全部失傳。」
    博蘭尼講的技藝,其實是一種默會知識。他以「一觸的玄機」,讓我們了解默會知識的獨特性。鋼琴家彈鋼琴與自動音樂機,手工饅頭跟機器饅頭的差別在哪裡?鋼琴家那一觸要經過多少年的訓練,才能達到感情的厚度跟敏感度?
    他說:「人類擁有巨大的心靈領域,這個領域裡不僅有知識,還有禮節、法律和很多不同的技藝,人類應用、遵從、享受著這些技藝,或以之謀生,但很重要的,又無法以可以言傳的方式識知它們的內容。」所以默會知識常常是「知道的比能說出來的多得多。」
    因為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所以需要透過師徒制,透過做中學才能傳承。他說:「像技能一樣,行家絕技也只能通過示範,而不能通過技術規則來交流。」這是一種只能透過經驗及實作,一點一滴累積的知識。
    這樣的累積,需要做很多前置的工作!我們有多少大師、巨匠可以承擔傳承的工作?如何尋找可以傳承這種技藝的學生?前人曾說「師訪學生要三年,學生訪師也要三年」,這代表人才的配對如果沒做好,想要達到默會知識的傳承,其實沒那麼簡單!
    無論如何,此事絕對該做!而且要快,因為大師常在無聲無息中日漸凋零!

    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轉載]盛治仁/台灣該發展生活美學了!

    最近城市美學的議題引發討論,大家對美學的主觀評價和重視程度不一,但希望居住環境舒適美化的態度則並無二致。


    從報導裡看到,招牌的紛亂和變電箱林立等,最為人所詬病。而忠孝東路引道拆除之後北門重現,周遭建築雜亂的廣告招牌也讓台北市政府打算制訂北門周邊廣告物都市設計準則來加以規範。同時也有諸如減法美學、變電箱新生、街道家具美感等建議。這個發展絕對是好的方向,但真要畢其功,需要不同層次的配合及時間的養成。
    民眾自覺:人民必須要開始認同美學在生活中的價值,並願意犧牲自己的某些自由來換取整體的美感。人人堅持自己的自由選擇權和便利性,整體呈現就會像現在的雜亂無章。其實大家對自己家裡的環境普遍都很重視,但往往忽略了公共空間的美感要求。
    文化改變:群我之間的倫理文化必須要調整。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在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之間找到平衡點。在我們印象中強調個人主義的歐美國家,其實在很多居家的規範上,都有比我們嚴格很多的限制,來保存整體的美感和歷史的傳承。舉例來說,歐美社區裡大到房屋外觀的顏色,小到草皮的整理,都不完全只是自己的事,而必須遵守社區鄰里的整體規範。
    法律規範:不管是個人自覺或是社區共識,最終造成長遠持續改變的,還是要通過立法和執法才能落實。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觀念和文化的改變才能夠讓法律能夠有效執行。
    社區營造:一群有共識的鄰居,可以從自己的社區和居家環境開始做出改變。有時候,從小而關鍵的地方,做畫龍點睛的變化,往往能帶來很大的驚喜和示範效果。
    以上幾個變項環環相扣、相互影響,只靠單一因素無法造成結構性的改變。如何整合這些變項來形成一個好的循環是最重要的工作。過去幾年因為經常出差歐洲,感受到美學教育及落實不是短期能看到影響的,而需要經過至少一個世代的努力來形成觀念和行為的改變,能重視細節的美學設計,連戶外固定水管的釦環都當成藝術品來設計。
    我們目前在威尼斯裝修飯店,過程中學習不少實務經驗。前年在庭院一開挖就挖到四百年前的遺跡,必須立刻停工通報主管機關鑑定處理。在裝修部分,不只外觀的設計、顏色都須先送審,和當地的整體景觀必須搭配。庭院景觀及栽種的樹木,也都必須受到文化局的審查通過,內部的裝修亦復如是。當我們在修復壁畫時,必須先試做一小塊,當工法和效果都被認可後,才能繼續進行。過去參訪巴黎也聽說市府對屋內裝修的規範極其嚴格,甚至造成居民居住漏水和空調的不便,這些很落實的層層把關,固然造成有形無形成本的增加,但也保護了景觀和歷史。
    美國第二任總統亞當斯曾經說過一句話,大意是我們這一代必須學習政治和戰爭,才能讓下一代學習數學、造船和航海,再下一代才有機會學習繪畫、詩詞、音樂和建築。現階段的台灣社會,該是從偏重實用到努力發展生活美學的時候了
    2016-02-21 03:04聯合報 盛治仁
    (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

    2015年11月5日 星期四

    學書法,將流行。


    現在學書法,正是時機!
    • 3C電腦普及,許多人連字都不會寫了。
    • 藝術人文的人才是未來的趨勢,而書法是其中之一。
    • 中國大陸將書法列為小學必修的課程,他們為什麼這麼做?

    現在開始提筆,您還來得及~

    2015年5月2日 星期六

    成功的要訣是什麼?

    就是一般說的恆心與毅力。

    在我們的教學經驗中,這結果竟是如此的清晰與明朗。
     

     

     

    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

    (轉載) 寫字,不能被取代的價值

    把脈社會
     
    作者:洪蘭
    出處:20147月號《遠見雜誌》 337期 瀏覽數:158,400+
     
    高鐵上,我旁邊一位打扮入時的女士,一直跟我抱怨她孩子的老師要求學生練字。
     
    她大聲的說:「現在一切都用電腦了,還寫什麼字!電腦打字又快又好,而且什麼字體都有,何必浪費時間去寫字!」我不敢多言,怕鼓勵她說話,腦海中卻浮現多年前做的一個實驗:一位45歲中風的婦女,她能聽寫,卻不認得自己手剛剛寫出來的字(這叫:“alexia without agraphia”),她很不甘願,便用手指在空中反覆的寫,不久就認出那個字來了。
     
    我當時很驚訝,這是第一次知道,筆順是除了形音義外,另外一條進入大腦的路。難怪小時候,老師一定要我們在空中寫字,原來它是有作用的。的確,很多時候,別人不知道你在講哪個同音字時,你會在空中寫那個字,雖然他看到的是鏡影,但是他馬上懂得,因為筆順一樣。
     
    我們的大腦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留下的痕跡越深,記憶越好。思考時,牽扯到大腦別的部位的迴路,用的資源最多,留下的痕跡深,所以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寫字要指揮手的肌肉運動,肌肉的運動也是一種記憶,就強化了這個字的學習。
     
    寫字幫助認字 還能靜心
     
    最近有個實驗,研究者將還不會讀和寫的幼兒園孩子帶到實驗室,請他們依樣畫葫蘆,將英文字母寫出或描紅出來,第三組則是在鍵盤上找到這個字母把它打出來。學習完畢,請他們躺在核磁共振中,給他們看剛剛看過的字。結果寫字組、描紅組和打字組在大腦活化的強度不同,寫字組最強,打字組最弱,所以自己動手寫字比描紅和打字在大腦中留下的痕跡深,對認字更有幫助。另一個實驗是追蹤小二的學生到小五,看寫草書體(cursive)、印刷體(printing)和打字對學習的幫助。結果發現這三種動用到的大腦區域不同,草書體在工作記憶上的效果最好,對閱讀和識字系統的激發最強。
     
    其實,早在這些大腦造影實驗之前,神經心理學家就看到有些中風的病人不能讀或寫草書體字,但能一個字母一個字母拼出那個字;也有病人正好相反,表示這兩種書寫法在大腦儲存的地方不同。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研究者甚至認為寫字可以訓練孩子的自我控制,讓孩子靜下來。這一點,中國人一向認為練字是修身養性的好方法,寫字雖然是動手,練的卻是心,心不靜,字寫的不好。孩子練字,透過手的動作,既學會了這個字,也靜下了他的心,一舉兩得。
     
         其實中國的文字不只是意義的載體,還是個了不起的藝術,我每次看到董陽孜老師的字,都為字的氣魄有說不出來的感動。我父親常說,寫字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人品,心不正,字是歪的。現代人功利,一切只講求結果,忘記了過程才是重要。機器固然可以替代人力,但是某些美的、氣質的、靈性的東西是無法替代的,就像沒有任何一個電腦的合成音可以像人的歌聲一樣美妙。
     
    中國字不但是藝術,還是修身養性的工具,這麼好的寶貝怎能不珍惜呢?
     
    (作者為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大林慈濟:書法治療 減少腦部退化

    [轉載]大林慈濟:書法治療 減少腦部退化

    【記者謝敏政嘉義報導】寫字也可以減少腦部退化!大林慈濟醫院家醫科陳世琦醫師為了幫助老人家減緩失智問題,特別在院內的老人日照中心教導寫書法,並於28日展出作品。透過五福臨門、孝等每張字畫,讓老人家回憶起過往,今年91歲的邱姓阿嬤,在紙上傳達出自己的心願與祝福,同時也為子孫祈求平安、健康。
     大林慈濟醫院林名男副院長現場致詞時表示,透過書寫毛筆字的過程,不僅可以讓心平靜下來,同時還能達到放鬆效果,尤其對於一些獨居的老人家,平時面對空虛又難以打發的時間,在有了事情做之後,生活又開始有重心,而心情好,身體自然就會健康。
     陳世琦醫師平時在家醫科看門診,同時兼任心蓮病房醫師,每天所面對的病患多數是癌症末期,而他總是以樂觀又積極的治療方式幫助患者。他說:「記得以前一位肝癌末期的病患,在心蓮病房住院期間,每次看到隔壁床的病人往生,自己就開始害怕,甚至想像自己身上的病痛會惡化而不想住院治療,直到開始接觸了書法後,變得更有自信、正向,還將毛筆所寫的阿彌陀佛扇子當成平安符隨身帶著。」
     陳世琦醫師表示,自己從大學開始就對書法有興趣,一直到現在當了醫師後,30年來仍保有寫書法的習慣,而平時有空也會到社區教民眾,透過書法讓大家身心靈都能更健康。他指出,書法治療同時也用於心蓮病房及老人日照中心,透過寫書法讓病患在生理、心理、認知、注意力等能力增進,像91歲的邱阿嬤雖然有失智問題,但她卻藉由活動留下永生難忘的回憶,用小碎石貼成的名字,是她最得意的作品。
     臨床心理中心主任許秋田說,書法治療是一種蘊涵文化內容和營養的心理治療方式,在書寫的整個過程中,可以讓身心在完成一次次的練習中得到整合、協調,同時從文字和描繪符號圖像中,使呼吸平穩、肌肉放鬆。而研究也顯示,寫書法能達到專注與放鬆狀態,對腦功能極為重要,對改善人的情緒也有積極效果,負性想法明顯改善。

    http://www.taiwan-reports.com/?c=articles&a=show&id=45385

    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書寫


    書寫,看似簡單的手指動作,其實是一連串複雜而精緻的認知過程,在醫療門診中也被用來做為輔助療法;而鈔經,需要恭敬虔誠地書寫正確、端正的經文,可以培養專注與耐心,加上經文陶冶心性的作用,堪稱完美的心靈治療方法。

    詹翔琳(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

    文字是人類眾多偉大發明之一,使得思考能夠穿越時空地被記錄流傳,讓我們有機會學習古聖先賢的智慧,而書寫更是人類特有的文化活動,孩子從學齡前邁向小學的階段,其中最大的不同之處包括開始學習書寫,顯見書寫在學習里程中的重要性。⋯⋯

    醫學研究指出,寫作是複雜和精緻的認知過程,依賴著知覺、感覺和動作互相的協調配合才能夠順利完成書寫的動作,仔細回顧我們寫字的過程,字在腦海中以意義或字形的方式被憶起,逐步經由眼睛和手相互的配合,才能完整描繪出腦海中記憶的字的形貌。

    砥礪心智,手寫勝打字

    如今因為電子產品的盛行,我們多用鍵盤打字代替寫字,雖然同樣都達到訊息傳遞的功用,但還是能夠顯著分辨兩者的不同,包括書寫是使用單手,是緩慢的過程,需要花心思描繪出腦海中特定的字的標準形狀,手和眼的注意力焦點同樣集中在落筆處;而打字時是使用雙手,快速地鍵入文字,不需要注意字的細部構造,電腦會顯現出現成的字供人選擇,甚至可以自動組合成字詞,打字時,手和眼的注意力是分散在不同的物件上,眼睛看著的是螢幕,而手接觸的是鍵盤。若譬喻書寫是手工雕刻,打字就是鑄模製造了,可以想見書寫對於心智的砥礪應是勝於打字。

    鈔經的紓壓效果

    在門診治療的過程中,也有幾項關於書寫的運用,常常遇到求助的人有很多難以言述或是複雜的心情,我們會建議他們把這些想法寫下來,藉由把這些想法寫出來,許多人感到思緒澄清許多,經驗上我們發現書寫具有釐清沉澱思考的功效,除了情感得到抒發以外,書寫過程中需要反覆思量,眼到、手到、心到的歷程也有著療癒的效果。

    現代人每天接受到的資訊龐雜,事務繁忙,煩惱的事情很多,無法真正的放鬆,在門診常會遇到人們抱怨晚上十分焦慮睡不著,或是睡著之後持續做夢,一個夢接著一個夢,醒來之後仍覺得十分疲累。依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有些人是因為心思容易浮動、心念雜亂所導致,此時我們就會建議他們訓練專注的能力,而鈔經也是其中一個寶貴的建議。

    由於鈔經需要的工具十分單純,只需要紙和筆,十分容易取得和操作,且鈔經要求字形正確、字體端正和虔誠心,比一般的書寫更需要耐心,更能訓練專注的能力,加上經文的內容有陶冶心性的作用,可說是完美的心靈治療方法。

    信念即是療癒良藥

    最後要提到是關於信念的療效,在醫學的研究裡,廣為人知的是關於安慰劑的效果,醫療研究者發現將受試者分為二群,研究者給其中的一群吃真正的藥物,另一群則是給予安慰劑,也就是空白不具有化學成分的藥物,發現關於止痛、睡眠和憂鬱的治療中,安慰劑都具有相當高的療效,有些甚至很接近真正的藥物。由此可知,人類的大腦有自我暗示和自我療癒的功能,能夠透過信念來治療自己,所以如果真誠地相信鈔經能夠得到庇佑和加持,如此的信念本身即是一帖良藥。

    2014年6月27日 星期五

    十二年國教全國各學區免試入學超額比序七大項~


    不滿意又不得不面對的--12年國教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

    教育部公布12年國教免試入學超額比序參考項目,總計有7大項目,國中教育會考成績雖仍入列,但須排在各項目之後,且佔分不得逾總分1/3。學者家長批評,比序項目這麼多,什麼都要比,況且有的學區藝術才藝或競賽加分超過2成,已不輸給會考各科的重要性,學生未來學習方向恐怕要改變。




    會考成績列最後

    教育部長蔣偉寧赴立法院報告12年國民基本教育推動情形,針對2014年政策上路後,75的學生可透過免試入學升學,當申請就讀人數超過學校招生名額時要怎麼處理,教育部昨首度公布7大超額比序項目,包括學生志願序、就近入學、扶助弱勢、畢結業資格、均衡學習、多元學習表現、國中教育會考表現。
    蔣偉寧說,在均衡學習項目中,學生在學期間的健康與體育、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等3領域成績是否及格,可做為比序時的加分要件;多元學習表現則將體適能成績、志工服務、擔任班級幹部、參與競賽成績,以及參加樂隊、體育校隊等表現,列為加分項目;國中教育會考成績則列為最後才得採用的比序項目,且佔分不得超過總分1/3

    「要學一網打盡」

    教育部中教司科長徐振邦表示,7大超額比序項目已提供給各縣市教育局處參考,讓地方因地制宜決定要採計哪些項目並排定順序,將在今天報教育部審查,下個月底公告。
    長期研究升學制度的台北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教授黃富祥批評,超額比序項目一大堆,學生為確保能進入理想高中,一定會一網打盡全部要學、全部要參與,結果學生升學壓力不減反增。
    「淪變相挑學生」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吳福濱說,比太多形同學校變相挑學生,失去免試升學的意義。北市景興國中1年級趙姓學生說:「要開始學習各種才藝爭取成績並抽空參加比賽,個性較內向,不想當班級幹部,升學恐吃大虧。」

     
     


    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書法列選修?搶救國英數,12年國教課綱每週少1堂.....

    (資料來源:TVBS,2014/5/5)
    12年國教即將上路,但國、英、數3科核心科目,將從每星期4堂變成3堂,這被刪除的1堂課,將被拿來作為上每個學校的特色教學,家長憂心孩子的基本功會扎不穩,新制削弱競爭力也讓家長無所適從,但教育部強調,少的這一堂課學生是依自己程度興趣來選修,舉例來說,像國文選修課就有詩詞賞析、新聞採訪等課程,總堂數、學分不變,但學生多了彈性選課空間。
     

    數學老師:「這個函數。」

    台上老師忙講解,高中生抄筆記、聽仔細,而12年國教總綱草案審議過後,107年上路,現在的小五生適用,但對比現行的99年課綱,高中3年上完國文、英文課各拿24個學分,數學16學分,新制學分計算仿造大學模式改為必修加選修,國文必修 就從24學分變成20學分,另外再選修各校的特色教學,家長擔心,核心科目堂數減少,國英數從一星期各4堂課變3堂,能應付考試嗎?家長:「小孩子沒有那麼主動,都是家長在後面推,他能夠說我不要我就不要。」



    家長:「那標準統一,那教材統一,搞不好也滿好的,我覺得那個也比較有競爭力。」

    12年國教,衝擊家長傳統智育擺第一的觀念,教育部澄清,像國文課新制除了必修20學分外,選修也要修滿4學分,會有書法或新聞採訪、閱讀理解等課程,總學分堂數不變,學生多了彈性選課空間。

    國教院副院長曾世杰:「(學生)有的人是非常強的,有的人比較弱的,所以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只有一種套餐,只有A餐的話,我看有的人是不夠吃,有的人是吃不下的。」

    高中老師:「可是如果你叫選修課學生的概念上,他不會覺得那叫國文課,所以在上課的態度上,也會不一樣。」

    國英數老師憂心忡忡,想策略因應,但也有家長贊成選修課強化孩子興趣,適性揚才更有競爭力,但也都希望,政策不要一改再改,讓每屆學生都成為新制白老鼠。

    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轉貼) 研究:手寫有助長壽與學習

    【記者李熙/綜合報導】每個人從小就開始學寫字,但你可能不知道,每週練習2個小時毛筆字,可以意想不到地促進心腦血管的健康。近日,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練習毛筆字時緩慢平穩的動作有助於改善人體皮質和植物神經功能,緩解神經緊張,消除疲勞,養腦護心有助於長壽。














    (最新研究發現,練習毛筆字有助於緩解神經緊張、消除疲勞、養腦護心有助於長壽。圖為參加美國大華府地區中文學校聯誼會舉辦的書法比賽的小學生。(中文學校聯誼會提供))

    美國《赫芬頓郵報》近日報導,寫字對人的健康有意想不到的6大好處。
    1、在書寫過程中,我們雙手會向大腦發送信號,可以增強記憶力;
    2、紐西蘭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寫字能加快受測者傷口癒合速度;
    3、寫字可以舒緩癌症患者的情緒。2008年的研究顯示,僅僅是單次的、20分鐘的寫作練習就能讓一些癌症患者對疾病的思考方式發生積極轉變,讓他們心態更平和。
    4、寫字可以改進睡眠。每晚花15分鐘寫下讓你感激的事情,就能顯著改善睡眠品質;
    5、寫字可以讓人更樂觀。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邁阿密大學的學者也發現,參與研究的人每週寫一次感恩日記,兩個月後,他們對生活的態度更為樂觀,體育鍛鍊量也增多了。
    6、早在2005年就有研究發現,寫字的益處不僅在短期內顯現,長期也有改善情緒、提升幸福感、減輕壓力的好處。

    書法家感悟人生哲學

    來自安徽和縣、現年95歲的書法大師黃伯平目前定居於台灣,黃伯平自6歲開始學習書法。寫書法近九十載,讓他清心寡慾,甚至會感受到,與聖賢同修。
    黃伯平身體健朗,他說這都是書法所賜予的,他引用一句話「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來解釋為何他如此長壽:「天沒有親戚,你行善祂就給你了;常與善人:常給善人。」他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不管你犯多少錯,你開始認為你有過要改,就跟天接上了,天會來幫助你。」

    傳統智慧 寫字有利學習

    可惜的是現代社會資訊產品發達,老老少少都打字多,寫字少,提筆忘字、漢字書寫水準下降等現象頻繁出現。

    然而,2011年,挪威史達溫格大學的閱讀專家曼根教授與馬賽大學的神經生理學家維裡發表研究報告顯示,用手寫字的小孩與學生,學習能力比打字的兒童和學生強。

    科學家表示,從筆與書本轉換到螢幕與鍵盤時,某種東西顯然在大腦運作過程中被遺漏了。用手寫字時,這個動作會在大腦的感覺動作區留下痕跡。而只是觸碰鍵盤並打字,會在大腦產生不同反應,顯示這不會以相同方式強化學習機制。

    資料來源:
    http://www.epochtimes.com.tw/b5/13/11/29/76920.html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轉載) 用腦波可寫書法 資訊月有看頭

    寫書法頭腦會產生α波哦~~可紓緩精神焦慮及緊張不安等~
    ============================================
    醫學已經證實,腦部的各種活動,包括思想、情緒、慾望等,都是電流與化學反應呈現出來的,透過腦波儀可測量出波形圖。一般來說,所謂的α波,是一種慢波,有別於快速的β波。目前世界各地的大醫院精神科中,都有運用激發α波的機器,來治療精神疾病,譬如焦慮、緊張、不安等。所以,α波的確與心靈的舒緩有關聯。
    ============================================
    用腦波可以寫書法,用平板可以偵測家中幼兒睡眠品質,用卡西歐電子手錶也可得知郵件、簡訊、甚至臉書訊息,這些新奇實用的生活科技,都將在十一月三十日開展的資訊月活動中展出。
     
    今年資訊月以「智慧、創新、驅動未來」為主題,設立四大主題館,展示今年科技產品的動態及趨勢。包括「智慧手持裝置區」、「NFC行動應用」、「智慧穿戴式專區」及「辨識與控制專區」。主辦單位台北市電腦公會表示,資訊月活動首站將在台北市世貿一、三館中展出,讓民眾不但可搶便宜,還能了解智慧新科技,有便宜也有新奇玩意。
    在新奇玩意方面,大寶科技展出腦波寫書法遊戲設備,利用寫書法時頭腦會產生α波的原理,當戴上感應器時,專心想著自己正在寫書法,讓頭腦產生α波,這個時候和感應器連線的螢幕上會出現書法字體。不過,只要書寫者一不專心,還沒成字的筆劃就會消失,一旁的人就會打趣說「念力不夠」。
    UBabyCare則將床墊埋入感應器,透過智慧裝置,可以精確了解寶寶的睡眠呼吸狀況,不但具備睡醒通知,還能預防寶寶突然停止呼吸、猝死。
    另外,包括宏碁、華碩、東芝、EPSON、聯想等廠商則在展場提供優惠機種或推出新產品。

    〔2013.11.27 自由時報記者陳炳宏/台北報導〕

    http://tw.news.yahoo.com/用腦波可寫書法-資訊月有看頭-221033457.html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轉載) 書法教育中國日本列必修, 我急起直追~~納入十二年國教國中小課綱, 臺灣研議中~

            為了搶救失落的文化,兩岸積極推動書法教育。中國國家教育部二月制定《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將書法教育列為必修,小學三年級以上要開書法課;臺灣國家教育研究院也開會研議,將書法教育納入國中小課綱,預計年底送教育部審議,明年八月公布。



            教育部國教署副署長黃子騰說,正研議將書法納入課綱,但教學時數有限,各領域都想加課,在不加課與不減少彈性學習節數的原則下,實在很難安排。

         淡江大學文錙藝術中心主任張炳煌表示,日本一直將書法教育列為必修;中國大陸因為文革中斷了四十多年,現在也恢復;臺灣應儘快列為必修,因為沒有獨立課程,愈來愈多學生不會寫書法。

         剛從大陸書法交流返臺的新北市莒光國小教師陳艷瑜說,對岸推動書法教育的企圖心讓她震撼。她指出,兩岸書法家一致認為,書法要以「正體字」書寫才能表現美感,這是臺灣的優勢;但大陸不斷向臺灣引進教材和師資,臺灣再不重視,優勢很快會被取代。

         書法家董陽孜說,書法是臺灣文化一部分,應讓兒童用書法培養耐心和專注力。


    (轉載:國語日報 2013.11.10楊惠芳、吳欣恬/臺北報導)
    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content.asp?Serial_NO=8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