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9 01:28
聯合報 賴鼎銘/世新大學前校長(台北市)
為解決技術人才不足,新政府希望透過學徒式制度,讓快失傳的技藝,除傳產的人力外,包括木工、模具製造、廟宇雕刻、古蹟維修、陶器漆器製作等都能有所傳承。
這樣的動作,早就應該進行。這也讓筆者想起博蘭尼在「個人知識」這一本書中提醒我們的:「一門技藝如果在一代人中得不到應用,就會全部失傳。」
博蘭尼講的技藝,其實是一種默會知識。他以「一觸的玄機」,讓我們了解默會知識的獨特性。鋼琴家彈鋼琴與自動音樂機,手工饅頭跟機器饅頭的差別在哪裡?鋼琴家那一觸要經過多少年的訓練,才能達到感情的厚度跟敏感度?
他說:「人類擁有巨大的心靈領域,這個領域裡不僅有知識,還有禮節、法律和很多不同的技藝,人類應用、遵從、享受著這些技藝,或以之謀生,但很重要的,又無法以可以言傳的方式識知它們的內容。」所以默會知識常常是「知道的比能說出來的多得多。」
因為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所以需要透過師徒制,透過做中學才能傳承。他說:「像技能一樣,行家絕技也只能通過示範,而不能通過技術規則來交流。」這是一種只能透過經驗及實作,一點一滴累積的知識。
這樣的累積,需要做很多前置的工作!我們有多少大師、巨匠可以承擔傳承的工作?如何尋找可以傳承這種技藝的學生?前人曾說「師訪學生要三年,學生訪師也要三年」,這代表人才的配對如果沒做好,想要達到默會知識的傳承,其實沒那麼簡單!
無論如何,此事絕對該做!而且要快,因為大師常在無聲無息中日漸凋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