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3日 星期六

賀! 本班校內國語文寫字組獲得佳績

賀!本班同學參加國中、國小國語文寫字組校內選拔獲得佳績!
囊括全校一半獎項。
 
(三民國中二年級)
鄭亞瑄 第一名
伍宣如 第二名
楊延蘭 第四名
趙亦宣 第五名
 
(三民國中一年級)
葉詩涵 第三名
張淮哲 第四名
 
(三民國小四年級)
郭伊晨 第一名
 
(東園國小四年級)
陳姝荃 第五名



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新) 102年全國美展入圍名單

劉建伯老師 入圍102年全國美展。

102年全國美展」書法類作者姓名作品名稱
陳昭坤 許承堯 寒夜行圃中
吳富源 唐王勃滕王閣詩
陳明德 《劉長卿》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
鄭振聰 杜牧懷紫閣山
劉建伯 錄禪詩兩首
伍展利 與宋元思書
徐惠美 明清小品選鈔
許榮華 張九齡題畫詩湖口望廬山瀑布水
張倍源 施梅樵重過瑞芝堂留宿詩
鄧君浩 對聯《靈山勝境楞嚴佛經》
張嘉哲 小園對酒
林家男 杜甫詩二首
吳肇勳 書映心境
施承佑 北嶽恆山南關聯句
邱琳媛 李白詩
鄭禮勳 劉子翬策杖詩
黃俊嘉 蕭散簡遠
吳啟林 惠州蘇東坡祠聯
羅笙綸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尤振宇 沈光文曉發目加灣即事
林俊臣 行草黃賓虹詩
李憲雄 楚篆對聯-閒看秋水心無事靜得天和興正濃
鄭宇宏 王昌齡塞下曲其一
陳俋佐 李商隱詩聯
蕭順杰 錢起詩 (山路見梅感而作)
劉廣毅 渴筆頌 (對聯)
林明享何紹基題座位帖

http://www.ntmofa.gov.tw/chinese/ShowInfomation1_1.aspx?SN=3765&n=10043
 

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 一月二十九日 醉』

剛瀏覽了自己的青田窗語部落格這篇文章還有意思就轉載過來:
 
吳讓翁原有一方『 一月二十九日 醉』印,稍作修改,並以浙派刀法試之,刻得不好,就正於各位方家。
不過意思不錯,一個月才三十天,就醉了二十九天,真是迷糊大醉了^^
 
格友回覆的更妙,
蘭陽狂生: 酒店月底來結帳 嚇醒了
雖然一個月醉了29天 但還需留一日清醒 以全酒品 以維酒格~
聞殊: 陰曆小月才29日,所以一年只6日清醒.哈哈~~~

102年3月課表

公告102年3月最新課表,

2013年3月16日 星期六

[轉載]抄經的好處

抄經的好處
心培和尚
 
各位參加抄經修持的菩薩,阿彌陀佛!
抄經能令身心專注及薰習佛法,書法是中國文化傳統的藝術,能夠寫書法的人,對於道德、人格的修養很有幫助。現代人因工作需要,故常使用電腦,以致於手寫文字時,字體便越來越不工整,而佛光山為了提供現代人身心靈安頓,特別成立一處抄經堂,以作為修持淨心之用。抄經不僅能為我們帶來心力專注的訓練,它與佛門的坐禪修心,有著同等的功效。抄經時看著經文,思惟要義,隨文觀想,不僅能訓練寫字,又可薰習佛法,增長智慧,其功德不可思議。抄經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以下茲提出四點略作說明:
 
一、集中精神:
我們抄寫經文,不管經文的長或短,對我們精神力的集中,都有很大的幫助。或許我們在抄寫的當下,無法即刻感受到精神集中的功效,但是只要耐心的一次又一次恆心的訓練自己,抄寫下去,日子久了,便可逐漸感受到抄經對我們的好處。就以現代人做事、講話、或者走路來說,身心的專注力大多缺乏,此原因乃是身心一直向外追求原故,導致心神不易集中。其實,我們若想安定身心,不妨以抄經作為安定精神,這是好方法,此有利於安頓身心。以抄經而言,心如果沒有專一,就無法寫好經文,所以抄經要用對方法,能放下萬緣,才有辦法讓身心全神的貫注,此即佛法所謂的「置心一處,無事不辦」的道理。當我們借由抄經,培養出一顆專注的心後,生活之中做起事情,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訓練耐煩:
現代人做事、處眾,極需要以耐煩來成就諸事,尤其是處人,更應耐煩的溝通,才會有人緣。經由抄經,便可養成我們耐煩的性情。耐煩能完成很多生活中的事情,例如,學生若不耐煩做功課,就無法作完功課;農人若不耐煩耕作,稻田就無法成熟;病人若不按時服藥,身體就無法康健。尤其是太空人執行公務,長時間飛行於太空之中,若沒有訓練出一點耐煩的定力,就不知如何安頓身心。我們用心抄經,就是在培養一顆耐煩的心,所以不要小看這抄經的功德,它能淨化心靈、增長福慧、美化人生。
 
三、親近佛法:
抄經就是與佛法結緣,今生能值遇佛法是非常不容易的,佛教有所謂的「八難」,其中生在中國難,指的是有佛法的地方。我們得到人身都已經很難了,更何況又能有大善根親近佛法,實乃「千載一時,一時千載」。佛法是無上真理;佛法是救世之光,啟示我們人人應明因識果,斷惡修善,如此才能改變命運,離苦得樂。而真理普遍存在於這個世間,它具有普遍性、必然性、本來性、平等性、可證性等。例如以無常來說,世間諸法哪一樣不是無常,我們以花來說,有花開就有花謝;以人來說,有出生就必然會死亡,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珍惜生命,運用佛法,創造善美的未來。
 
四、增長智慧:
智慧是人人希求之寶。星雲大師說:「擁有智慧的人,能看清世間真相,長養善法,而得清淨、富貴。」從抄經裡面,可以逐字逐字的讓我們透過寫而增長智慧,因為佛經本身就是我們的心靈智慧,所以智慧本在我們的心中,只要勤於親近經典、抄經聞法,解行並重,定能開顯智慧。《文殊師利問經》有言:「諸過為垢,以智慧水,洗除心垢。」佛法講的智慧是般若智慧,並不是世間世智辨聰的智慧,世間智慧無法解脫貪瞋癡煩惱,唯有佛法的般若智慧才能究竟離苦。
 
結語:
由以上四點抄經的好處,我們就應珍惜這善因好緣,並用虔誠恭敬的態度,以歡喜心、感恩心、慈悲心來抄經。為什麼抄經要不離感恩?只因我們現前舒適的抄經堂及文房四寶種種設備等,皆來至十方信眾護持所得,能如是思惟,即自然生起感恩之心,而這些也都是前人慈悲奉獻的,他們對我們慈悲,我們也應見賢思齊効法奉行慈悲,所以只要以智慧思惟,心中即生歡喜,願意發心學習。佛法講發心,就是指開發心田,而我們抄經修行,就是要開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利樂有情。最後祝福各位有美好的一天,並將抄經功德回向給父母、親人及一切眾生,更祝願大家法喜充滿、福慧增長。
 
(轉載自: 佛光山抄經堂)

2013年3月3日 星期日

喜來登飯店除夕寫春聯

今年的除夕夜新竹喜來登飯店邀約我一起參加他們的年夜飯想說也蠻特別的就答應下來

 
活動是客人只要參加除夕團圓晚宴就可以獲贈現場書寫的春聯飯店服務人員在開始用餐之後就會憑卷依序請客人來選他們要的字義。總共有恭賀新禧、萬事如意、歲歲平安、年年有餘、福壽安康、迎春接福、財源廣進、福享新春八種可以選擇。而寫最多的依序是『福壽安康』、『財源廣進』及『福享新春』,可見這是大家新年新希望最想要的願望。

這樣子的活動,因為沒有開放給大眾,數量有控制,書寫的氛圍較好。不少客人,拿了之後,還會回頭想要再拿,但基於公平性,只能宴會散場後才能再拿,因此就留得稍晚。其中還認識了玩樂美姬女子嘻哈樂團,剛開始只知道有幾位女生一直拿我的作品在照相,後來才知道她們也是受邀來表演的,事後從她們的臉書發現,原來美女+場景+春聯,還真是拜年的好宣傳呢^^


2013年2月27日 星期三

傅山-理論與實踐的成功者

傅山,明末清初人(1607~1684),今年四百歲,在書法史上是一位承先啟後的人物.就操作而言,力挽狂瀾地挽回元明之後,書法在趙子昂,董其昌的風氣下靡弱不振的現象;就思想而言,提出了"四寧四勿"的理論,成為清代中葉以降碑學風氣大盛的急先鋒.倘若沒有他,卻有了阮元,包世臣或康有為的振聾發聵,那麼會讓你覺得太突然,而不知所措....
 
 
我們常常在許多書論家或書法家的言行上感到矛盾...譬如說,董其昌認為他的字"直欲脫去右軍老子習氣",實際上他的字是不折不扣的王字矩度;近代沈尹默自詡為二王法度,而大談特談寫字法,事實上卻早已偏離晉韻.因此傅青主的可貴在於他的理論和實踐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與一致.巧合的是,他的見解正好替自己的技巧鋪路.在高度上,他成就了明顯的個人風格,因而獨樹一幟.在一致上,他的理論獲得更多的共鳴,他的看法即使在四百年後的今天,仍然成為書法的"普世價值".同一個時期,王鐸的成就可以說是另一個山頭.但卻是天攘之別,王鐸與傅山的差別是,方與圓,理性與感性,技巧與性情,貳臣與孤臣孽子...

2013年2月26日 星期二

行天宮的書法楹聯

台北的行天宮從小是家裏的信仰之所。從小隨著父母認恩祖公作客孫 ,應該也有三十年了。祂保佑著我們全家平安健康、快樂長大。祂同時也是許多善男信女的心靈寄託之所。

早期,跑廟裏的主角是祖母,隨著歲月,不知曾幾何時由母親接了這個棒子。母親會在每年固定或需要的日子裏跑廟,替兒孫燒香祈福。當年也是無法理解祖母何以會將不少積蓄都捐給廟裡。如今,母親也好像走這條老路,這不可思議卻逐漸清晰起來...或許,這就是人生 ...
行天宮的楹聯是早一輩的書法家寫的,寫得極好,極有特色。從國中時代我就開始注意到這些作品,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每位書法家的字的喜好,卻一直改變。也就是說,先前覺得好的,現在覺得還好;之前沒啥興趣的,卻成為當下的喜好。這種現象至少持續了二十幾年...

藝術的喜歡或不喜歡,其成因,實在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說請楚的。這牽涉到每個人對它認識的多寡、個人的品味、生命感受,甚至能否身歷其境都有很大的關係。但是這種審美趣味的轉換,是非常美妙的。藝術家對此窮究一生,但是卻不用付出甚麼代價,卻能夠在藝術之道上,體會不同的藝術領會,是唯一而且可喜的,幾乎無人可以分享。有句話叫做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意思大概就是這樣~~~

老墨紫玉光

紫玉光的墨很有名,如果說墨的世界裡也有際遇,那它大概就是天生的命好.清朝初年,康熙南巡,安徽人曹素功進墨,因為墨液黑中隱隱泛有紫光,故得到皇帝親自題名為"紫玉光".除了得到皇恩眷顧外,它的墨名也挺美,許多人喜其名而愛用之.後來曹素功的曾孫曹堯千接著製墨,近代的紫玉光都有他的署名.


手上的這條紫玉光老墨,墨齡應該有四十年以上.側邊因膠老化,開始龜裂剝落.歲月滄桑的痕跡難掩它的風華.對好墨者,卻依然有著一股難以言語的魔力. 

磨口面相當光亮,可見質量甚高.惟磨口邊已有裂紋,恐經不起摧殘~~
然而,要下決心磨這條老墨,內心卻也要一翻折騰~~


只是~~康熙帝當年所見的墨中紫光,不知您是否依稀可以見到??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曾幾何時我對這八個字思考好久,一直都不能了解它的意思。後來在蘇軾『後赤壁賦』裏找到了這段話,而清代鄧石如的篆刻也發現有這麼一個代表作。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這是時間與空間的概念嗎?它只是單純的景色描寫?還是一種需要年歲體會的境界?
即使是涓涓細流的江水,總也有斷岸千尺的時候?
當山勢這樣高聳,就顯得月亮的渺小?潮水落下,巖石便出現了;算來才隔多少時候,這江山景物就變得幾乎不能認識了!
詩人對週遭的一點一物都是極為敏銳的,年長後感慨世事變遷,總能留下令人喟嘆的文句。後人看到了心有同感,就會用自己的方法表達出來。



清代鄧完白為一代書法篆刻大家,書法「篆從隸入,隸從篆出」四體皆精,篆刻蛻變漢印,以書入印,開創『鄧派』。之後弟子包世臣、吳讓之更將其精華推到極致。鄧氏一生布衣,不慕榮貴,在生活條件不佳的情況下,足跡仍遍及大江南北,登覽名山大川及各地的殘碑斷碣,即使沒有飯吃,野果充飢,對石刻的考察也絲毫不肯放鬆,直到晚年。
我們知道『江流有聲,斷岸千尺』這方朱文印是鄧氏四十一歲所作。是在怎麼樣的情境之下想去刻的?也不明白他想表達的真正含意。只是從他的款記可以略知一二:「一頑石耳,癸卯菊月,客京口,寓樓無事,秋多淑懷,乃命童子置火具,安斯石於洪鑪,頃之取出,幻如赤壁之圖,恍若見 蘇髯 先生泛於蒼茫煙水間。噫,化工之巧也如斯夫,蘭泉居士吾友也,節赤壁賦八字篆於石贈之,鄧琰又記;圖之石壁如此云」。

好羨慕他的蘭泉朋友可以收到這方印,也隱約在蘇軾的感慨與鄧完白的巧合下有了一些關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