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

美感教育~擺脫台灣經濟代工的困境.

/ 姚仁祿.台北

命,將我引至藝術;反過來,藝術,也將我引至革命。——愛因斯坦

這年頭,談救國,是過時的了,談革命,卻未必見得,說不定,正當其時……。


過去十數年間,恩師漢寶德教授,衷心期盼的,是「美感救國」,他苦口婆心地說,期待著,掌理國民教育政策的人,能夠理解,「科學教育」固然要緊,「藝術教育」才是救國的根本良方。

他焦急的呼籲,台灣不這麼做,我們只是個次等的代工國家。

自不惑之年,漢先生,一直嘗試解開內心困惑的答案。

他的困惑,是:

 一、台灣不是不努力,為什麼卡住,一直只能做個代工層級的次工業國?

二、西方產品,為什麼「美感」領先我們?這個「美感」,到底是來自傳統的延續?還是來自新興的教育辦法?

三、我們來自一個古老的高度文明,為何,「美感」淪落至此?
 
全民品味沒提升 建築師只能回家吹牛他既學史(普林斯頓),又學設計(哈佛),因此治學習慣,是提出問題之後,還要認真研究,深入理解問題的癥結,尋找答案,提出計畫藍圖,後續,當然試圖找尋實踐藍圖的機會。

因此,2003年,他發表了〈藝術教育救國論〉,算是給自己的Mission Statement,隨後,又積極的,連續的,出版了許多與「美感」相關的書籍,呼籲政府與國人重視全民「美感教育」……。

他期待通過「藝術教育」達成的「美感教育」,不是貴族式的「菁英美感」,而是基礎式的「全民品味」提升。

可惜,他失望了……。
 
過去幾年,我們幾次談到這個話題,很明顯的,漢先生深覺自己提倡「藝術教育」或「美感教育」,政府的教育部門只願「談」,沒決心要「做」,他有理想、有計劃藍圖,卻因為執行單位無力,有志難伸。

幾個月前,80壽宴,他在眾人祝賀下許願,半玩笑說:「希望親愛的台灣同胞,品味能夠提升,否則你們這些建築師,只能將作品,拍拍照,拿回家吹吹牛……。」玩笑中道盡心願的失落,與捨不得放棄的希望。壽宴那天,漢先生抱病前來,虛弱的咳嗽聲中,擠出的心願,卻成了我心中,不斷出現的呼喚……。

漢先生壽宴的這段話,在我內心,不斷擾動,催促我輩思考,這個「美感救國」的心願,我們這一代,怎麼接棒?有沒有辦法接棒?或者說,該不該不接棒?

漢先生沒錯,我們的經濟改革,要從教育著手,尤其是「品味教育」最是關鍵……。

台灣如何脫離代工?靠美感

他深入研究工業革命初期的歐洲,發覺英國花了50年的時間,發展「基礎性的美感教育」,目的是趕上法德的「美感水平」,不要讓英國的工業產品淪為二流;同樣的,美國為了讓產品能外銷英倫,也花了大約幾十年的時間。這段歐美的全民「基礎美感教育」的歷史,讓漢先生理解,人民,對美感的體悟與認知,是歐美國家經濟發展很重要的基礎,這個研究,更讓他理解,台灣要脫離「代工經濟」的困窘,建立自有品牌,關鍵的經濟策略,在人民的品味提升。

我努力思考,為什麼,漢先生地位崇高,又那麼努力,多方溝通的結果,「美感教育」仍然無法推展?愛因斯坦的有句話,適時因緣浮現,他說:「革命,將我引至藝術;反過來,藝術,也將我引至革命。」

革命,是的,我認為,這是「美感救國」的成敗關鍵……。

多年來,漢先生都在體制內推動「變革」的努力,可是,觀察20世紀末,所有「成功改變歷史方向」的「變革」,全賴體制外的「革命」。

在百科全書的體制內變革,Wikipedia不會成功;在產業的體制內變革,iTuneiPhone都不會成功;在零售業體制內變革,Amazon不會是Amazon
 
產業革命要有外行人攪局

產業革命,就是「重新定義產業」,外行人必須勇敢的進來「攪局」,否則,必然一事無成……。

乖乖的,留在體制內,馬雲也不會是馬雲。20136月初,他在上海「外灘國際金融峰會」表示,他要做一個現代金融產業的「攪局者」,他說:「未來的金融其實兩大機會都有,一個是金融互聯網,金融行業走向互聯網,第二個是互聯網金融,純粹的外行領導,其實很多行業的創新都是外行進來才有這樣的創新。金融行業也需要攪局者﹐更需要那些外行的人進來進行變革。」愛因斯坦與馬雲,像是寓言一樣的話,堅定的語氣,似乎給我了一個啟示……。

也許,漢先生「藝術教育救國」的遺志,後續的關鍵是,要喚醒許多精通網際網路的「攪局者」。這樣,「品味革命」才能波瀾壯闊,台灣才能自信的走出代工年代。

何不試試看?

我對自己說:「美感提升了,不只產品變好,政治與媒體的格調,也應該會好吧?我猜。」

沒有留言: